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最早提出了陽極氧化膜的電解著色專利技術,德國人Elssner 進一步改進了這個方法,在1940 年申請了專利。這使電解著色工藝成為工藝化的基礎。但是當時正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紛亂之中,而戰爭后的混亂也使這項工藝發明被忽略了相當一段時間。 電解著色的工業化1960 年淺田太平改進并注冊了電解著色專利。該專利的特征是,利用交流電為電源,著色溶液采用Co、Ni、Cu、Ag、Se 的鹽類,以及他們的含氧鹽作為主成分。淺田已經明確鑒別出電解著色工藝過程的幾個階段。包括金屬離子進入陽極氧化膜的微孔中,由于電解還原轉化成著色的物質等。全球技術轉讓權由ALCAN公司獲得,通過它所屬的鋁實驗室有限公司以高標名稱Anolok-1 向全世界很多國家轉讓推廣這個技術,從此二次電解著色法得到普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的10年間掀起了電解著色法的研究高潮,每年有數百篇的專利文獻被發表,研究涉及到元素周期表上幾乎所有的可溶性金屬鹽。
以上為
陽極氧化染色廠家之一的蘇州鑫靈有色金屬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整理的【鑫靈有色金屬】電解著色的發明,更多資訊,請您繼續關注鑫靈有色金屬官網!